分享交流會現場。
新甘肅客戶端4月15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萍)“在冬奧會報道過程中,我親歷了許多偉大的時刻,記錄了多個激動人心的故事,這段記憶永遠閃閃發光。”今天下午,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舉行了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前方報道小組經驗交流分享會。分享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7名記者講述冬奧經歷、分享冬奧故事,重溫奧林匹克的榮光。
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賽事舉辦期間,甘肅日報社、甘肅日報報業集團統籌調度采編力量,先后兩批派出7名資深記者組成前方報道小組,將一個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第一時間傳遞給讀者,為講好冬奧故事、冬殘奧故事貢獻了甘肅媒體力量。
奔流新聞客戶端記者盧偉山分享交流。
“參與本屆冬奧會報道,成就了我的雙奧夢想,積累了寶貴的報道經驗,可以說彌足珍貴。”北京冬奧會前方報道小組組長、奔流新聞客戶端記者盧偉山是一名資深體育記者,曾赴現場報道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南非世界杯、2014年巴西世界杯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此次盛會,他和伙伴們先后獨家采訪了甘肅籍火炬手、甘肅省中醫院院長張志明等一大批冬奧會賽場內外的甘肅人,傳遞冬奧賽場上的“甘肅聲音”。“在本次報道中,我本人也嘗試了出鏡,這是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一個新聞老兵必須要面對的挑戰,這次鍛煉為我的職業道路打開了新的一扇窗。”盧偉山深有感觸地說。
甘肅日報記者張鐵梁分享交流他與冬奧的故事。
作為一名資深攝影記者,甘肅日報記者張鐵梁和伙伴們集思廣益,將“客場”變成了“主場”,每天奔走在北京的胡同、街頭、文化場所,尋找冬奧元素。透過他的鏡頭,讓觀眾感受到了“雙奧之城”的魅力。“這段記憶永遠閃閃發光。”張鐵梁說,此次北京冬奧會全媒體采訪報道是甘肅日報、甘肅日報報業集團進一步深化媒體融合發展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甘肅日報記者王睿君分享交流她與冬奧的故事。
“當國歌奏響、國旗升起的那一刻,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熱淚盈眶,每一位中華兒女在此刻倍感榮光。”甘肅日報記者王睿君是北京冬奧會前方報道小組成員中進入內場的記者,她的分享主題是《光陰里的故事每分每秒都珍貴》。“在我看來,16天很短,短到每一滴汗水背后的故事,我們還不曾細數;16天也很長,長到初到北京時還是滴水成冰,告別時已是春花爛漫。”王睿君說。
甘肅日報記者張文博分享交流他與冬奧的故事。
因工作分工不同,甘肅日報記者張文博不能直接進入賽場閉環區采訪,“但閉環外的工作同樣精彩”。半個多月里,他圍繞科技、人文、綠色等主題,采寫了《科技點亮冬奧》《藝術讓冬奧更美》等40余篇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呈現賽場外的溫情、激情與熱情。他說:“有幸見證冬奧盛會,讓這個春節過得特別充實且有意義,這段采訪經歷將成為職業生涯中的珍貴記憶。”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楊方銘分享交流。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楊方銘主要負責短視頻產品的制作。到達北京后,他與前方報道小組其他成員積極策劃,尋找新聞亮點,陸續制作了Vlog、跨屏連線、現場新聞等新媒體產品。“這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們每天如同一群忙碌的蜜蜂,在北京的街頭尋找著自己想要的‘花蜜’。”他說:“此次報道雖畫上了句號,但奮斗之路沒有終點,我將把在這次報道中學到的經驗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工作當中,在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
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用輕松、幽默的語氣講述了他參與北京冬殘奧會報道的故事。
甘肅日報記者范海瑞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他參與北京冬殘奧會報道的故事。他在冬季兩項女子長距離站姿組比賽趙志清摘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敢于拼搏、頑強不息的精神。“由于手掌殘缺,趙志清在滑行和射擊中均不占優勢,但她在比賽中的發揮十分出色,征服了觀眾。”他說,每一個關于不斷飛躍、超越自我、奮力拼搏的故事都讓人肅然起敬。
新甘肅客戶端記者李靜分享交流。
在冬殘奧會報道中,新甘肅客戶端記者李靜承擔攝影工作,同時也肩負著制作現場視頻的重任。第一次承擔國際盛會的報道任務,未知的情況與難以預料的變化都給他增加了不少壓力。“在每一場比賽中,我幾乎把所有的參賽運動員都拍了一遍,競技體育賽事每一秒都會發生很多變化,而全程記錄下來,才不會導致‘用時方恨少’。”李靜說,他在現場感受到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精神,也在歷練中得到了成長。
臺下觀眾認真聆聽。
分享會現場,大家認真聆聽,掌聲一次次響起。此次分享交流活動進一步激發了編輯記者的職業榮譽感,提高了采編人員的融媒體業務能力。大家紛紛表示,將吸取優秀記者的采訪、策劃經驗,不斷提升融媒體時代采編水平,加快推動報社和報業集團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展、讀者的期待。
交流會現場。
本文圖片由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宇晨伊力扎提·依明攝。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豫ICP備2021032478號-23 聯系郵箱:89 7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