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呂興忠制作的花燈。陳晨 攝
通訊員 曹軍 喬亞姝 記者 陳晨
在廣陵區(qū)曲江街道沙口社區(qū),有這么一對中年夫妻,丈夫原是一名電焊工、妻子曾在服裝廠工作,為了增加家庭收入,10年前,夫妻倆毅然辭職創(chuàng)業(yè),利用各自的特長,投身到手工花燈制作中。如今,這對夫妻制作的花燈不僅栩栩如生,還十分熱銷,更是帶領周邊待業(yè)鄰居端起了“家門口飯碗”。他們就是呂興忠與徐有情夫婦。昨天,記者走進對方家中,傾聽“小花燈點亮致富路”的故事。
走進呂興忠與徐有情夫婦的工作室,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面隨處可見已裝箱的成品及零散的半成品。
一根鐵絲是如何變成花燈的框架?呂興忠開始演示起來。只見他左手拿起鐵絲的一端,右手握緊快速拽拉,原本彎曲不平的鐵絲瞬間變得筆直順滑。“接下來就得用焊機進行焊接了。”呂興忠邊介紹邊演示,他按照事先制定的尺寸,在焊機下逐一對點焊接,不出5分鐘,一只兔燈的框架便呈現(xiàn)出來。
別看如今呂興忠手藝精湛,10年前他還是“門外漢”。徐有情說,她曾在服裝廠工作,丈夫也是一名普通的電焊工。有一次,他們幫弟弟照看電子花燈的攤位,不斷有人前來詢問有無手工花燈出售,這讓他們看到了市場前景。“不會就學,只要不怕吃苦,肯定能學會。”徐有情說,他們一拍即合,分別辭了工作,斷了“后路”,開始學習制作花燈,“我懂顏色搭配,他懂焊接,我們互相配合,創(chuàng)業(yè)之路也不算坎坷。”呂興忠說,他們屬于自學成才,10年來,夫妻倆學習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歇。他說:“唯有不斷學習,才能把花燈越做越好。”
呂興忠說,經(jīng)過前期外出開拓銷路,目前每年已有固定零售商上門要貨,不用出門就能將幾萬只花燈銷售一空。花燈除了銷往高郵、寶應、儀征等揚州周邊地區(qū),甚至還有南京、泰州、鎮(zhèn)江等周邊城市的零售商趕來買貨。
呂興忠與徐有情的花燈是純手工制作,隨著銷量的逐年增加,他們的制作速度已經(jīng)難以跟上節(jié)奏,于是經(jīng)兩人商量,決定與社區(qū)合作,啟動“家門口飯碗”公益項目。由社區(qū)提供轄區(qū)失業(yè)、待業(yè)人員名單,他們負責免費培訓、提供半成品,供大家代加工增加收入。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網(wǎng)版權所有 備案號:豫ICP備2021032478號-23 聯(lián)系郵箱:89 718 09@qq.com